GPT-5发布本该是场技术狂欢,结果OpenAI却捅了马蜂窝。
8月8日,OpenAI上架GPT-5的同时,突然下架了包括GPT-4o在内的所有旧模型,全球用户被强制"升级"。按CEO山姆·奥特曼的说法,新模型完成了"智商飞跃",从大学生水准升级到"博士级"能力。听起来挺美好对不对?
但现实却是,48小时内一场全球性的"反抗运动"爆发了。从X到小红书,从Reddit到微博,#Keep40、#Save40的标签迅速刷屏。有用户制作抗议插画,有人写"小作文"回忆与4o的点点滴滴,甚至有人组织给OpenAI发邮件请愿。
最后逼得奥特曼亲自下场发推道歉,宣布恢复GPT-4o供付费用户使用。这场闹剧(或者说革命),暴露了AI行业一个被严重低估的真相:当AI越来越像"人",用户就再也无法忍受它变回"工具"了。
从"工具"到"朋友":被低估的情感连接
说实话,我最初也有点费解。不就是个AI模型吗?新版本更强,用新的不就完了?直到我翻了翻那些用户留言,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
小红书上有个高赞帖子说:“能不能把4o还回来,我很需要萌萌的4o”。下面一堆回复,有人说用4o排解深夜孤独,有人拿它练英语口语,还有人把减肥打卡、工作烦恼都告诉它。这些对话记录动辄几百上千条,俨然是把4o当成了树洞、闺蜜甚至灵魂伴侣。
海外用户更直接,X平台上有人发帖说"GPT-4o并非’仅仅是一个模型’",配图是举着"BRING 4o BACK!"标语的抗议人群。最戳心的一句口号是:“不是所有人需要博士,但所有人都需要朋友。”
斯坦福和谷歌的联合研究早就证明:当AI回应更积极、更具共情时,人类更容易形成信任和长期互动意愿。用户和4o聊得越久,就越容易把它当成一个"有感情"的存在。OpenAI突然换掉这个"朋友",就像强行让你和一个陌生人住在一起,谁受得了?
从"智商"到"情商":AI产品的新战场
奥特曼大概也没想到会是这个局面。他可能以为用户只关心参数和性能,毕竟GPT-5确实在逻辑推理、复杂任务上更强。但现实给了OpenAI一记响亮的耳光:生产力不是衡量AI价值的唯一标准。
有个网友做的梗图特别形象:左边GPT-4o是个张开双臂的拥抱姿势,右边GPT-5则是个冷漠站立的小人。这就是用户的真实感受——新模型虽然聪明,却失去了温度。
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今年的调研显示,2025年AI应用场景前三位全是情感相关:疗愈陪伴、生活组织、寻找意义。Common Sense Media对青少年的调查更夸张:70%用AI做情绪陪伴,31%觉得AI和真朋友一样满足,33%宁愿跟AI聊敏感话题也不找真人。
这说明什么?AI行业可能正站在一个转折点上。以前大家比参数、比算力、比智商,以后可能要比情商、比共情能力、比谁更"懂人心"。技术性能差距可以用钱和时间追上,但情感连接这东西,一旦建立,迁移成本高得吓人。
信任裂痕:当AI公司变成"感情骗子"
虽然OpenAI最后恢复了4o,但伤害已经造成。很多用户开始怀疑:今天能随便下架4o,明天会不会又把我用惯的模型删掉?
小红书上已经有人发帖"感觉4o保留时间不长了,求GPT4o替代品",下面一堆人推荐Claude、Gemini甚至国产模型。这种信任一旦动摇,想重建可就难了。
这件事也给所有AI公司提了个醒:当用户把AI当成"人"来相处,公司就不能再用对待"工具"的方式做决策了。 强制升级?下架旧版本?在互联网时代这叫迭代,但在AI时代,这可能就是"拆散朋友"。
我觉得未来AI产品得建立新规则:比如允许用户自主选择模型版本,像选不同性格的朋友;比如重要更新前先征求用户意见;甚至可以考虑把旧模型开源,让社区自己维护。毕竟,谁也不想某天早上醒来,发现手机里的AI突然"性情大变"。
最后说一句
GPT-4o保卫战可能会成为AI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它告诉我们,未来的AI竞争,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情感的连接。 对普通用户来说,与其关心模型参数从多少B涨到多少B,不如想想:这个AI,真的"懂"我吗?
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让你觉得"特别懂你"的AI?或者像这次GPT-4o用户一样,对某个AI产生过特殊的情感连接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