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刷到过各种"科技大佬禅修"的新闻,但要说把禅修和科技玩出跨界花样的,释永信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。这位总被调侃"佛门CEO"的少林寺方丈,从90年代触网到现在玩AI、元宇宙,几乎没错过任何一个科技风口。更有意思的是,硅谷那群科技精英居然还真买他的账——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?
敢当面说AI"差点意思"的,也就他了
2023年11月,旧金山Meta总部,释永信穿着橙色僧袍站在台上,演讲稿标题是《禅宗遇到AI》。台下坐着的都是硅谷科技圈的大佬,但他开口就来了句"狠话":“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能力确实厉害,但要说觉悟和智慧,还差得远。”
这话要是换个人说,估计会被科技圈群嘲"不懂技术"。但释永信说完,台下居然没人反驳。毕竟这位方丈可不是第一次和硅谷打交道——早在2014年,他就被谷歌和苹果请去加州总部"交流"。
在谷歌,资深副总裁Laszlo Bock亲自陪着他体验最新款谷歌眼镜;到了苹果,蒂姆·库克更是放下手头工作,专门陪他聊了一下午。后来流传出一张照片,释永信穿着僧袍手持奖杯,库克戴着黄色围巾站在旁边,两人笑得挺开心。
为什么硅谷大佬对一个方丈这么"给面子"?答案可能藏在他们自己的办公桌上。乔布斯的办公室你见过吗?几乎空无一物,只有一盏台灯和一个打坐坐垫;库克接掌苹果后,每天雷打不动打坐15分钟;谷歌总部有9个禅修中心,员工可以随时去"清空精神缓存";扎克伯格早年还专门去印度学禅修。
说白了,硅谷科技圈早就把禅修当成一种"思维工具"。而释永信作为禅宗祖庭的"话事人",自然成了他们眼里的"精神导师"——哪怕这位导师聊的话题已经从佛经变成了AI和元宇宙。
从电话线到元宇宙:少林寺的"科技进化史"
如果把少林寺比作一家公司,释永信绝对是个"趋势捕捉高手"。他对科技的敏感度,甚至比很多互联网老兵还早。
1996年,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互联网是啥的时候,释永信在香港接触到网络,回寺就拉了根电话线,注册了少林寺域名(shaolin.org.cn)。那时候马云还在到处跑业务,张朝阳刚拿到第一笔风投。
2005年,TCL捐了24台电脑给少林寺,释永信当场宣布要做"中国第一家数字化寺院"。一年后,在线抄经系统上线;又过几年,《易筋经》《72绝技》这些秘籍被搬到官网,每天点击量超过10万。
电商火起来的时候,他开了家淘宝店"少林欢喜地",卖佛珠、禅修垫,年营业额做到2000多万;2021年抖音刚火,他半年就吸粉千万,直播首秀直接带货500万;后来"云烧香"、NFT数字藏品,他一个没落下。
到了AI和元宇宙时代,他照样跟进。2023年百度文心一言刚发布,少林寺就宣布接入;年底去Meta总部演讲,他还不忘推广少林寺的"数字化成果"——一款叫"少林云"的VR应用,能让全球用户"身临其境"体验少林文化。
演讲结束后没多久,少林寺就和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发XR项目,2025年推出的VR大空间体验直接入驻了Meta Quest平台。你看,从电话线到元宇宙,这位方丈确实没错过任何一个科技风口。
是"创新者"还是"攒局人"?
有人说释永信是"佛门最懂商业的人",也有人觉得他是"科技圈最会念经的人"。但如果用互联网圈的话说,他其实是个顶级"资源整合高手"。
少林寺的科技跨界,本质上是把"千年古刹IP"和"现代科技工具"做了嫁接。比如官网、在线抄经、VR体验这些,技术上没什么创新——随便找个互联网公司都能做。真正值钱的,是"少林寺"这三个字背后的文化影响力。
就像他去硅谷见库克、谷歌高管,对方愿意接待,不是因为他懂AI算法,而是因为"少林寺"代表着他们向往的东方禅意。这种"错位优势",让他成了科技圈和传统文化之间的"桥梁"。
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:资源整合不等于创新。雷军做汽车是重构供应链,马云做电商是改变交易模式,他们是真的在行业里"动刀子";而释永信做的,更像是把少林寺这个"超级IP"装进不同的科技"壳子"里——从网站到VR,壳子在变,但内核还是那个千年IP。
最后聊聊:这种跨界有意义吗?
客观说,释永信的科技尝试确实让少林寺变得更"年轻"了。现在不少年轻人是通过抖音、VR才知道《易筋经》,这总比让传统文化躺在藏经阁里积灰强。
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: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技术沉淀,而不是简单的IP+科技的拼接。就像AI大模型需要算法和数据积累,元宇宙需要硬件和内容生态支撑,这些都不是靠"攒局"就能搞定的。
或许,释永信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不是"怎么追风口",而是"怎么用新工具讲好老故事"。至于是不是"遥遥领先",可能没那么重要——毕竟,能让千年文化和现代科技坐下来聊聊天,本身就挺有意思的,你觉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