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仁勋北京行背后:英伟达眼中的中国AI与机器人革命

7月的北京,第三届中国供应链博览会上出现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身影——英伟达CEO黄仁勋。这位常年以黑色皮衣形象示人的"芯片教父",第一次换上了唐装,还用中文完成了部分演讲。有意思的是,就在他演讲前一天,英伟达刚拿到向中国销售H20芯片的许可,公司股价也创下新高,市值突破4.1万亿美元。这种"天时地利"的巧合,让这场90分钟的小规模交流会格外值得玩味。

黄仁勋演讲现场

中国AI的"两层突破":从DeepSeek看模型创新

黄仁勋在交流中反复提到一个观点:AI产业像一座两层楼的建筑。第一层是计算机技术、芯片、网络这些基础设施;第二层则是模型和应用。而中国正在第二层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。

“DeepSeek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”,他特意点出这家公司,"他们推出的R1是全球首个开源推理模型,这可不是小进步。"作为一个在AI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,我太清楚开源意味着什么——这相当于把AI的"发动机图纸"公开,任何企业都能基于此改出自己的产品,甚至直接创业。

他给出的数据更有意思:中国培养了全球约50%的AI研究人员。"这种人才密度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,让应用落地速度快得吓人。"他提到阿里、Kimi这些公司时语气明显提高,“你们可能不知道,腾讯微信、抖音的智能推荐、美团的外卖调度,背后都是AI在驱动。”

但黄仁勋没说的是,这种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另一个现象:有些公司喜欢把"大模型"当营销标签,实际性能却经不起测试。不过DeepSeek这种开源模式倒是提供了一个新思路——让市场用代码和数据说话,而不是PPT。

从H20到RTX Pro:英伟达的"中国特供"与技术开放

聊到具体产品时,黄仁勋终于正面回应了H20芯片的情况。“H20的定位很明确,就是为大模型训练优化的”,他解释道,“而新的RTX Pro则完全是另一个方向,专门给数字孪生和机器人模拟用的。”

有意思的是,当被问到CUDA生态是否封闭时,他的回答相当坦诚:"如果有人做了兼容CUDA的平台,没问题;如果应用同时支持我们和其他方案,我完全接受。"这种态度和某些科技巨头的"围墙花园"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
但供应链问题依然是绕不开的坎。“现在有两个未知数”,他难得露出一丝无奈,"一是客户之前取消的订单会不会恢复,需求有没有变;二是重启供应链没那么快。"他半开玩笑地说,“大家都在说’算力焦虑’,我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大家缓解这个焦虑。”

雷军的新车与中国电动车:“在美国买不到是我的遗憾”

说到中国企业,黄仁勋主动提起了小米。“我认识雷军时,他还很年轻——当然,那时候我也年轻”,他笑着回忆,“但从第一天起就能看出,这人肯定能成大事。”

他对小米新车的评价相当直接:"技术让人印象深刻,设计也漂亮,车载系统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。"说到这里他突然叹了口气,"可惜在美国买不到,这真是个遗憾。"作为Model Y车主,我特别理解这种感受——好产品就该让更多人体验。

除了小米,他还提到比亚迪和理想:"比亚迪的三电技术不用说,理想那个车内空间简直像带轮子的客厅。"这种基于实际体验的评价,比那些"颠覆行业"的营销话术实在多了。

AI下一个十年:为什么是机器人?中国的三大优势

当被问到"下一波AI浪潮是什么"时,黄仁勋给出了毫不犹豫的答案:“机器人。”

他解释道,未来的机器人不只是执行命令,还要能理解物理世界、自主推理。"想想看,十年后的工厂,会是软件和AI指挥一群机器人协作,生产AI设计的产品。"这个场景让我想起特斯拉的超级工厂,但规模和智能程度显然会再上一个台阶。

特别提到中国时,他总结了三个独特优势:"首先是AI技术本身就很强;其次是机电一体化能力,也就是把机械和电子结合的本事;最后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应用场景。"这三点结合起来,确实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的。

“全球都缺劳动力,自动化程度提高才能更繁荣”,他补充道,"而中国现在刚好站在这个风口上。"作为程序员,我认同这个判断——当算法、硬件和场景三者共振时,往往就是产业变革的开始。

33年半导体老兵的忠告:“选一个你深爱的职业”

交流会最后,黄仁勋聊起了自己的职业选择。“我20岁就大学毕业了,提前毕业给了我一个飞跃的机会”,他眼神里闪着光,“英伟达算是最后一代半导体公司,但这没关系——当排头兵有当排头兵的策略,最后一个进场也有自己的策略,关键是保持警觉。”

他给年轻人的建议很简单:"选一个你深爱的职业,然后把一生都奉献给它。"如果让现在的他回到20岁,“我还是会选计算机科学,可能更偏物理科学,当然,肯定会选AI。”

这种对技术的纯粹热爱,或许就是英伟达能从游戏芯片公司成长为AI基础设施巨头的核心原因。33年如一日的专注,比任何"颠覆式创新"的口号都更有说服力。

离场前,有记者问他接下来会不会去其他城市,黄仁勋笑着摆手:"不了,我想念家里的小狗。"这种把"科技大佬"和"铲屎官"身份自然切换的状态,反而比任何演讲都更真实可爱。

毕竟,真正推动技术进步的,从来都是那些既懂芯片代码,又懂生活温度的人。


 上一篇
当少林寺方丈聊起AI,硅谷大佬们为什么愿意听? 当少林寺方丈聊起AI,硅谷大佬们为什么愿意听?
你可能刷到过各种"科技大佬禅修"的新闻,但要说把禅修和科技玩出跨界花样的,释永信绝对是个绕不开的人物。这位总被调侃"佛门CEO"的少林寺方丈,从90年代触网到现在玩AI、元宇宙,几乎没错过任何一个科技
2025-07-30
下一篇 
AI竞赛的隐藏变量:为什么电力可能决定中美技术角力的终局? AI竞赛的隐藏变量:为什么电力可能决定中美技术角力的终局?
作为一个在科技圈摸爬滚打十几年的程序员,我对行业大佬的言论向来保持理性审视——毕竟科技圈的"PPT领先"和"实际落地"往往是两回事。但最近美国富兰克林股票集团首席投资官乔纳森·柯蒂斯的访谈,却让我觉得
2025-07-30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