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个国产AI模型真的让我改观了:开源不是噱头,实力才是硬道理

最近试了两个刚开源的国产AI模型,说实话,有点颠覆我对"国产AI"的刻板印象。不是那种发布会PPT上吹得天花乱坠,实际用起来拉胯的货色,这两个是真能打的。

先说GLM-4.5:Agent模型里的务实派

第一个是GLM-4.5系列,上周刚开源的时候我就跑去z.ai体验了。最让我意外的不是它"全球第三、国产第一"的排名(这个榜单我查了,确实是第三方实测的结果),而是它作为Agent基座模型的实用性。

简单说,Agent模型就是让AI能帮你处理实际任务的那种。我拿它试了个Python脚本调试,之前用别的模型经常要来回改三四次,这次给的方案直接跑通了,代码逻辑比我自己写的还清爽。这种"拿来就能用"的感觉,比那些只会说漂亮话的模型实在多了。

参数规模3550亿,但有意思的是只有320亿是活跃的——相当于大脑体积很大,但日常工作只用一部分,既保证了性能又控制了资源消耗。这种设计思路挺聪明的,不是一味堆参数。

它那个"混合推理模式"值得一说:遇到复杂问题会进入"深度思考"状态,简单问题就秒回。我故意问了个"1+1等于几",它0.3秒就答了,接着问"怎么用Python爬取动态网页数据",它会先列出需要考虑的反爬机制、渲染方式,再给代码示例。这种"该快则快,该慢则慢"的节奏,用起来很舒服。

最关键的是MIT许可证,完全开源,商用也没问题。这在现在AI模型要么闭源收费,要么开源但藏着掖着的环境下,确实难得。

再看Wan 2.2:视频生成终于不"一眼假"了

第二个更让我惊喜,Wan 2.2视频模型。我之前对AI生成视频的印象还停留在"人物动作僵硬,背景疯狂闪烁"的阶段,这个模型确实有点东西。

它自称"电影级视觉",实际试下来,光影过渡和色彩还原真的比我用过的其他模型好一截。我拿家里的猫咪照片试了下图生视频,猫咪甩尾巴的动作居然不卡顿,连毛发的动态都挺自然。之前用某国外模型,生成的猫尾巴经常"量子波动",看着像果冻。

技术上它是全球首个MoE扩散视频模型,简单解释就是两个"专家"分工合作:高噪专家负责整体画面布局,低噪专家处理细节。这种分工有点像拍电影时导演和摄影师的配合,一个管整体,一个管细节。

参数有14B和5B两个版本,我用消费级显卡跑5B版本居然能跑起来(当然渲染4K视频还是有点吃力)。官方说用了16×16×4 VAE压缩技术,通俗讲就是在保证画质的同时减小了计算量。这点对普通用户太重要了,毕竟不是人人都有专业工作站。

数据上也能看出诚意:图像数据增了65%,视频数据增了83%,还专门做了美学强化训练。这些不是空话,生成的视频构图确实比同类产品讲究,不会出现"主体歪到天边"这种低级错误。

一个值得琢磨的对比:国外涨价,国内开源

试完这两个模型,我翻了翻最近的AI行业动态,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:OpenAI、Anthropic这些国外巨头都在悄悄涨价,GPT-4 Turbo的API价格涨了快30%,Claude Pro直接涨到20美元/月。

国内这边却反着来:GLM-4.5开源,Wan 2.2开源,阿里的Qwen系列也开源,连字节的豆包都在降价。这种策略差异挺耐人寻味的——国外想用技术垄断维持高利润,国内似乎想用开源和低价快速扩大技术影响力。

当然,开源不代表技术不行。GLM-4.5能排到全球第三,Wan 2.2敢称"全球首个MoE视频模型",都是有实打实的技术指标支撑的。这种"用技术说话,靠产品立足"的路线,比单纯喊"国产之光"的口号靠谱多了。

AI到底该怎么融入生活?

这两个模型让我重新思考一个问题: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AI?

我用AI的频率不低,写代码查文档、整理工作周报、甚至周末做饭前查菜谱搭配,都会用到。但说实话,大部分AI给我的感觉还是"工具",没到"助手"的级别。GLM-4.5让我看到了"助手"的潜力——它能理解复杂任务,还能给出可落地的方案,而不是泛泛而谈。

至于那些担心AI抢工作的朋友,我的实际体验是:AI淘汰的不是"人",而是"不会用工具的人"。就像当年Excel没淘汰会计,淘汰的是只会手工记账的会计;相机没淘汰摄影师,淘汰的是不会构图调光的业余爱好者。

最后说句实在话

作为用了四年特斯拉、每天跟各种科技产品打交道的人,我对"国产科技"一直保持观望——不是不支持,是见过太多"PPT产品"和"营销大于实质"的案例。

但这两个AI模型,GLM-4.5和Wan 2.2,确实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:扎实的技术积累,不浮夸的产品定位,还有敢于开源的底气。这可能才是国产科技该有的样子——少点口号,多点实在,用产品说话,而不是用情怀绑架。

AI时代已经来了,不管你愿不愿意,它都会渗透到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。与其焦虑被淘汰,不如花点时间试试这些新工具——至少这两个,真的能帮你提高效率,而不是浪费时间。

(对了,如果你想试试,GLM-4.5可以去z.ai体验,Wan 2.2官网有在线生成入口,不用搭环境也能玩。)


 上一篇
实测GLM-4.5:当国产AI开始帮你写代码部署网站,开源真的改变了游戏规则 实测GLM-4.5:当国产AI开始帮你写代码部署网站,开源真的改变了游戏规则
最近一个月,国内AI圈跟约好了似的,开源模型一个接一个往外冒。从Kimi K2到千问235B,再到腾讯的3D世界模型,热闹得不行。而7月28号智谱突然甩出的GLM-4.5,直接把这波开源潮推向了新高度——MIT协议完全开源,3550亿参数规
2025-07-29
下一篇 
实测GLM-4.5:国产大模型这次真的把 实测GLM-4.5:国产大模型这次真的把"参数效率"玩明白了?
作为一个每天都在跟各种AI模型打交道的科技爱好者,最近试了不少新出的大模型,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很多厂商还在拼参数规模,动不动就"万亿参数"起步,但实际用起来却未必顺手。直到我上手体验了智谱刚发布的GLM-4.5,才
2025-07-29
  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