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AI圈有个挺有意思的说法——“下一个字节跳动级别的公司,现在可能已经在某个车库里诞生了”。这话不是我瞎编的,是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在今年外滩大会上说的。上周我翻了翻这场圆桌对话的实录,发现几位大佬聊的内容挺实在,没有太多空话,全是关于AI怎么落地、创业者还有哪些机会的干货。今天就来跟大家拆解一下,看看这些在一线拼杀的大佬们,到底看到了哪些我们普通人还没察觉到的趋势。
先抛个核心问题:AI真的在"吞噬"软件吗?
今年AI圈有个挺火的观点,说"AI正在吞噬软件"。简单理解就是,以后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App了,一个AI Agent就能搞定所有事。这话到底靠不靠谱?外滩大会上几位大佬的看法还真不太一样。
蚂蚁集团CEO韩歆毅是赞同这个观点的。他觉得软件本质上是用固定流程解决固定问题,这恰好是大模型最擅长的事。现在已经有软件能自己生成Agent来处理任务了,这个趋势快得吓人。
但小米的张雷和投资人朱啸虎就觉得没那么绝对。张雷说现在根本看不到大模型"吃掉"所有软件的可能,更多是提升效率而不是取代。朱啸虎则更直接:“只要Transformer架构还有1%的幻觉率,那些复杂流程的管理软件就不可能被取代”。
说白了,他们三个人的观点其实可以总结成:简单的低代码、无代码软件确实危险了,但复杂交互、强逻辑的软件反而会和AI共生。就像那些泡沫期估值很高的低代码公司,现在基本都没声音了;但像财务系统、医疗管理软件这种,AI最多能当个助手,想完全替代还差得远。
Agent创业的机会:专挑大厂不愿意干的"脏活累活"
朱啸虎这人说话挺直接,他说从投资人角度看,现在首先要避开的就是"协同类软件"。为啥?因为AI来了之后,以前需要几百人协作的项目,现在可能10个人就够了,协同软件的市场自然就小了。
那机会在哪?他举了个例子:美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Uber、DoorDash、Airbnb,这些公司当初都是因为干了大厂不愿意碰的"苦活累活"才起来的。AI时代也一样,那些需要深入行业、做垂直领域定制化的Agent,就是小公司的机会。
朱啸虎还说了个挺有意思的判断标准:看用户留存。现在很多AI公司只敢说ARR(年度经常性收入),不敢提留存,这就有问题。移动互联网时代就证明了,召回一个流失用户的成本是获取新用户的10倍以上,留存不行,再火也是昙花一现。
今年最火的AI商业化方向:Voice Agent正在悄悄赚钱
聊到商业化,朱啸虎说了句大实话:“真正能赚钱的都是Boring Technology( boring技术)”。这话听着矛盾,其实很有道理——稳定成熟的技术才适合商业化,太前沿的反而风险高。
去年最成功的商业化案例就是"会议纪要",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,只要能把会议内容准确转写成文字,就不愁卖。今年呢?他认为是Voice Agent(语音Agent)。现在客服、销售、甚至儿童玩具里,到处都是语音Agent的影子,这个赛道已经在大规模赚钱了。
而蚂蚁集团在医疗场景的探索就更具体了。韩歆毅说他们不担心商业化,医疗健康本身就是万亿市场,商业模式也清晰——不是靠广告,而是直接对接医疗、药品、保险。但现在最大的难点不在赚钱,而在三个技术问题:
- 高质量数据:一条合格的医疗数据可能要上百美元,还得是主任医师级别的标注
- 抑制幻觉:既要让模型不说胡话,又不能降低回答能力,这平衡很难找
- 医学伦理:蚂蚁甚至专门成立了医疗伦理顾问委员会,请顶级专家来把关
反正意思就是,医疗AI这事儿,先把技术难关攻克了,赚钱是早晚的事。
硬件入口要变天?AI眼镜的唤醒频率是手机的6-7倍
聊完软件聊硬件,小米的张雷透露了个挺有意思的数据:现在用户在AI眼镜上唤醒小爱同学的频率,是手机端的6-7倍。
为啥差这么多?张雷解释说,AI眼镜和手机、PC最大的不同是交互逻辑变了——从"你找它"变成了"它找你"。手机需要你主动打开App,眼镜却能根据场景主动提供服务。比如你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,眼镜可能直接就把翻译弹出来了;看到一张图片,它能自动帮你分析内容。
当然他也承认,现在AI眼镜还只是手机的延伸,显示效果、交互体验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但这个"6-7倍"的数据确实值得琢磨——也许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,真的不是手机了?
中国创业者的机会:明年AI应用可能大爆发
最后聊到中国创业者的机会,几位大佬还挺乐观。朱啸虎说他投了这么多中美AI公司,发现一个规律:中国创业者天生就适合做To C。前10个发展快的AI企业里,6个是外国创始人做To B,剩下4个中国创始人全是做To C。
为啥?因为To B需要本地销售团队,这方面美国公司有优势;但To C靠的是用户体验和快速迭代,这正是中国团队擅长的。就像抖音、快手能在短视频赛道打败Facebook、Google,靠的就是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。
张雷补充说,中国还有个大优势——供应链。成本、效率、AI生态,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竞争力。只要产品力跟上,快速迭代、抢占市场,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在AI时代做出全球性的产品。
朱啸虎甚至大胆预测:明年肯定是AI应用大爆发的一年,下一个字节、快手、小红书,今年应该已经成立了。这话听着有点夸张,但想想2012年抖音成立时,谁能想到它会改变整个内容行业呢?
最后说几句
听完这些大佬的讨论,我最大的感受是:AI已经过了"PPT画饼"的阶段,现在拼的是实打实的落地能力。不管是Voice Agent还是AI眼镜,不管是医疗场景还是To C应用,能解决实际问题、留住用户的产品,才能笑到最后。
至于"下一个字节今年已成立"这个说法,我觉得半信半疑。机会肯定有,但也别盲目乐观。毕竟AI创业的门槛不低,既要有技术积累,又得懂用户需求。不过话说回来,哪个伟大的公司不是从没人看好开始的呢?
你们觉得,下一个能改变行业的AI应用会出现在哪个领域?来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。